1.憂患意識的名言警句
思所以危則安矣
思所以亂則治矣
思所以亡則存矣
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于成也——張載《西銘》
豪華盡出成功后,逸樂安知與禍雙 ——王安石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 ——《易經》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論語》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歐陽修
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安不忘危,盛必慮衰。——(《漢書》)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 ——北宋文學家張載
僅供參考 歡迎采納 希望幫到你 記得采納喔 :-D
2.關于沉溺于安樂享受走向滅亡的名言有哪些
生于憂患,死與安樂
孟子曰:
舜發於畎畝之中,
傅說舉於版筑之閑,
膠鬲舉於魚鹽之中,
管夷吾舉於士,
孫叔敖舉於海,
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勞其筋骨,
餓其體膚,
空乏其身,
行拂亂其所為,
所以動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
困於心,衡於慮,而后作;
徵於色,發於聲,而后喻。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后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文】
孟子說:“舜從田間勞動中成長起來,
傅說從筑墻的工作中被選拔出來,
膠鬲被選拔于魚鹽的買賣之中,
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
孫叔敖從海邊被發現,
百里奚從市場上被選拔。
所以,上天將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
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練,
使他的筋骨受到勞累,
使他的身體忍饑挨餓,
使他備受窮困之苦,
做事總是不能順利。
這樣來震動他的心志,堅韌他的性情,增長他的才能。
人總是要經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錯誤;。
心氣 郁結,殫思極慮,然后才能奮發而起;
顯露在臉色上,表達在聲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個國家,內沒有守法的大臣和輔佐的賢士,
外沒有敵對國家的憂患,往往容易亡國。
由此可以知道, 憂患使人生存,
安逸享樂卻足以使人敗亡。”
之所以如此,正是因為他們身處逆境的憂患之中,
心氣郁結,奮發而起,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緣故。
至于死于安樂者,歷代昏庸之君,
荒淫逸樂而身死國亡,其例更是不勝枚舉。
所以,對人的一生來說,逆境和憂患不一定是壞事。
生命說到底是一種體驗。
因此,對逆境和憂患的體驗倒往往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
當你回首往事的時候,可以自豪而欣慰地說:
“一切都經歷過了,一切都過來了!”
這樣的人生,是不是比那些一帆風順,沒有經過什么磨難,
3.正確面對危機的名言和事例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環境對人的成長是有一定影響的。逆境中的人因更能正視自我,挖掘自己的勇氣和巨大潛力,奮勇拼搏,而最終成材。
就成材而言,不管順境還是逆境,都是外因,是要靠內因來起作用的。這樣就可以解釋為什么“自古英豪出貧賤,紈绔子弟少偉男”了,因為順境中的人容易受迷惑,他們往往貪圖享受,不知奮進,不知道苦難為何物。
而沒有志向,沒有進取心的人,又怎么能成材呢?逆境中的人則不同,他們飽受磨難,一次次與命運和困難作斗爭,為走出逆境,大多都樹立了遠大志向和堅定目標。人沒有壓力不抬頭,沒有動力不奮進,一旦二者兼備,就會發揮出令人吃驚的潛力。
這正是順境中的人一般不具備的。 當然,既然環境是外因,所以不是所有身處順境的人都不能成材,更不是所有逆境中的人都會成材,這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
順境中的人如果能不圖安逸,立下壯志,奮力拼搏,又何愁不能成材呢?相反,逆境中的人如果經不起磨難,就會消沉下去乃至被吞噬。 古往今來,有許多名人都是經過逆境奮進成功的。
像司馬遷,他由于李陵一案身受宮刑,蒙受大辱,但他終于頂過磨難,發憤寫完了輝煌巨著——《史記》。再如現代的華人張士柏,他經歷了從游泳健將到高位截瘓的巨大變更,卻并未因此一蹶不振,反而將它化為動力,勤奮學習,完成了許多健康人都做不到的事情。
還有張海迪、李政道……逆境中成材的名人不勝枚舉。北京“宏志班”的學生們,個個在困境中長大,學會了用勇氣、智慧和力量去戰勝困難。
他們像是野外的小草,飽經風雨蹂躪卻不倒伏,而那些溫室里的“花朵”的生命力又怎么能與他們相比呢?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看來,不經過風浪,就不能達到勝利的彼岸;不經歷風雨,就不能看到彩虹;不經受磨難,就不能成大事。
所以,青年們,如果你身處順境,請走出“溫室”,拿出勇氣迎接困難的挑戰;如果你身處逆境,也不要氣餒,要勇敢地克服困難。正如人說:“苦難是所學校。”
而學得好壞要看自己。 還有司馬遷 臏腿以成史記 孫子 臏腿以成兵法 毛澤東向去北大教書卻分到北大圖書管理員,結果結識了當時共產主義先驅李大釗 蘇武 牧羊而得封侯 岳飛 抗旨才有風波亭一幕 20世紀6 7十年代的下放青年個個都是現在的人才 曾在中國政治舞臺上叱咤風云、領導中國勞動人民推翻壓在他們身上的三座大山、埋葬剝削制度的一代偉人毛澤東,小時候因無錢買書,竟然徒步走了二十多里的路,到親戚朋友家去借書讀。
白天出去放牛,晚上就在昏黃的豆油燈下苦讀。就是這種追求知識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使他有著宏大的理想和抱負,才使他后來成為中國杰出的人民領袖。
著名作家高爾基從小就飽嘗人間的辛酸,即使做活累得腰酸背痛,也不肯放棄一刻時間去看書,還常常在老板的皮鞭下偷學寫作,終于成為著名的作家。美國的大發明家愛迪生,小時候家里買不起書,買不起做實驗用的器材,他就到處收集瓶罐。
一次,他在火車上做實驗,不小心引起了爆炸,車長甩了他一記耳光,他的一只耳朵就這樣被打聾了。生活上的困苦,身體上的缺陷,并沒有使他灰心,他更加勤奮地學習,終于成了一個舉世聞名的科學家。
逆境 清初,大清子弟僅十二萬人對抗明朝的300多萬各種武裝,可謂逆境,但是,他們卻成功擊敗了明朝軍隊,還包括曾經代表人民意志的李自成,實際上,大清就是在逆境中成長的,可以用《易經》的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來形容,而大清一旦得到天下,立即進入順境,自鳴不凡起來,失去原來的謙虛與自強精神,八旗子弟竟在安逸的生活學會了做寄生蟲,喪失了大清子弟的本色,最后滅亡,給我國留下了一百多年的屈辱史;我們再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史來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也正是在歷史的逆境中產生、成長的,他們的逆境可謂艱苦卓絕的,如長征和抗日期間的許多艱苦日,是今天的人們難以想象的,但是,偉大、智慧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28年奮戰,建立了新中國;歷史如斯,人亦如是,所以,逆境更利于人的成長,漫長的中國歷史,各朝各代此起彼伏,興起的多是逆境中成長的. 值得人們欣喜的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國共產黨人,真正居安思危,以史為鑒,正以他們親民、愛民、為民、務實、勤儉的作風,以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實踐“三個代表”,并深刻地影響著所有的中國共產黨人,而且,他們已經真正徹底地贏得全黨全國人民的黨心民心,并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最廣泛支持和擁護,他們是新世紀中國人民的希望,他們正擔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領著偉大的中國人民向前進!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還有英國前首相希斯,他們都來自于單親的家庭,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單親的家庭或者家庭暴力就有利于成長. 就人才成長的境遇而言,可分為順境成才和逆境成才。順境所提供的種種便利條件固然有利于人才成長,但逆境也往往是人才成長中經常遭遇而又必須正確面對的境沮。
我國古代不少思想家都認為“多。
轉載請注明出處365教育網 » 無危機意識而亡國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