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出塞》的詩句是
前出塞九首 作者: 杜甫 其一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嬰禍羅。 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
棄絕父母恩,吞聲行負戈。其二 出門日已遠,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豈斷,男兒死無時。 走馬脫轡頭,手中挑青絲。
捷下萬仞岡,俯身試搴旗。 其三 磨刀嗚咽水,水赤刃傷手。
欲輕腸斷聲,心緒亂已久。 丈夫誓許國,憤惋復何有! 功名圖麒麟,戰骨當速朽。
其四 送徒既有長,遠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勞吏怒嗔。
路逢相識人,附書與六親。 哀哉兩決絕,不復同苦辛。
其五 迢迢萬里余,領我赴三軍。 軍中異苦樂,主將寧盡聞。
隔河見胡騎,倏忽數百群。 我始為奴仆,幾時樹功勛。
其六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其七 驅馬天雨雪,軍行入高山。
徑危抱寒石,指落層冰間。 已去漢月遠,何時筑城還。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其八 單于寇我壘,百里風塵昏。
雄劍四五動,彼軍為我奔。 擄其名王歸,系頸授轅門。
潛身備行列,一勝何足論。 其九 從軍十年余,能無分寸功。
眾人貴茍得,欲語羞雷同。 中原有斗爭,況在狄與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辭固窮。========================================================= 其中廣為流傳的名詩:前出塞(其六) 杜甫 挽弓(1)當挽強(2),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殺人亦有限(3),立國自有疆(4)。
茍(5)能制侵陵(6),豈(7)在多殺傷。注釋:1.挽弓:拉弓。
2.強:指堅硬的弓。拉這種弓要用很大力氣,但射的遠。
3.亦有限:也應該有個限度。4.自有疆:本來應該有個疆界。
5.茍:如果。6.制侵陵:制止侵犯,侵略。
7.豈:難道。【譯文】: 用弓就要用強弓,用箭就要用長箭,要射敵人,先要射敵人的馬,要抓敵人,先得抓敵人的頭。
殺人也應該有個限度,各國都有自己的邊界。只要能夠制止敵人的侵犯就成了,難道打仗就是為了多殺人嗎? 【題解】:詩人先寫《出塞》九首,后又寫《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區別。
《前出塞》是寫天寶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時事,意在諷刺唐玄宗的開邊黷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較有名的一篇。 詩的前四句,很象是當時軍中流行的作戰歌訣,頗富韻致,饒有理趣,深得議論要領。
所以黃生說它“似謠似諺,最是樂府妙境”。兩個“當”,兩個“先”,妙語連珠,開人胸臆,提出了作戰步驟的關鍵所在,強調部伍要強悍,士氣要高昂,對敵有方略,智勇須并用。
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數家珍,宛若總結戰斗經驗。然而從整篇看,它還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襯筆。
后四句才道出赴邊作戰應有的終極目的。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詩人慷慨陳詞,直抒胸臆,發出振聾發聵的呼聲。他認為,擁強兵只為守邊,赴邊不為殺伐。
不論是為制敵而“射馬”,不論是不得已而“殺傷”,不論是擁強兵而“擒王”,都應以“制侵陵”為限度,不能亂動干戈,更不應以黷武為能事,侵犯異邦。這種以戰去戰,以強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論,安邊良策;它反映了國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
所以,張會在《杜詩府粹》里說,這幾句“大經濟語,借戍卒口說出”。 從藝術構思說,作者采用了先揚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謠諺體開勢,講如何練兵用武,怎樣克敵制勝;后四句卻寫如何節制武功,力避殺伐,逼出“止戈為武”本旨。
先行輔筆,后行主筆;輔筆與主筆之間,看似掠轉,實是順接,看似矛盾,實為辯證。因為如無可靠的武備,就不能制止外來侵略;但自恃強大武裝而窮兵黷武,也是不可取的。
所以詩人主張既擁強兵,又以“制侵陵”為限,才符合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很有體會地說:“上四(句)如此飛騰,下四(句)忽然掠轉,兔起鶻落,如是!如是!”這里說的“飛騰”和“掠轉”,就是指作品中的奔騰氣勢和波瀾;這里說的“兔起鶻落”就是指在奔騰的氣勢中自然地逼出“擁強兵而反黷武”的深邃題旨。
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議論取勝的作品較少,而本詩卻以此見稱;它以立意高、正氣宏、富哲理、有氣勢而博得好評 漢樂府有《出塞》《入塞》曲,是寫邊疆戰斗生活的。唐人寫邊塞詩常以"塞"為題。
杜甫寫有《出塞》曲多首,先寫的九首稱《前出塞》,后寫的五首稱《后出塞》。天寶末年,邊將哥舒翰貪功于吐蕃,安祿山構禍于契丹,于是征調半天下。
巨大的戰爭災難和負擔落到了人民的頭上。《前出塞》通過集中描寫一個戰士戍邊十年的過程,反映了唐王朝發動的開邊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諷刺唐玄宗窮兵黷武的政策。
這組詩采用第一人稱的寫法,抓住人物特征,著重心理刻劃,結構緊湊,層次井然,九首只如一首。這里選的是第六首。
詩中既表達了反對窮兵黷武的意向,也表示出通過政治手段解決邊疆問題的主張。《杜詩詳注》云:"為當時黷武而嘆也。
張綖注:章意只在'擒王'一句,上三句皆引興語,下四句申明不必濫殺之故。" 這首詩的語體"似謠似諺,最是樂府妙境"(《杜詩說》)。
2.前出塞九首 杜甫名句
前出塞九首
【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嬰禍羅。
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
棄絕父母恩,吞聲行負戈。
出門日已遠,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豈斷,男兒死無時。
走馬脫轡頭,手中挑青絲。
捷下萬仞岡,俯身試搴旗。
磨刀嗚咽水,水赤刃傷手。
欲輕腸斷聲,心緒亂已久。
丈夫誓許國,憤惋復何有。
功名圖騏驎,戰骨當速朽。
送徒既有長,遠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勞吏怒嗔。
路逢相識人,附書與六親。
哀哉兩決絕,不復同苦辛。
迢迢萬馀里,領我赴三軍。
軍中異苦樂,主將寧盡聞。
隔河見胡騎,倏忽數百群。
我始為奴仆,幾時樹功勛。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驅馬天雨雪,軍行入高山。
徑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間。
已去漢月遠,何時筑城還。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單于寇我壘,百里風塵昏。
雄劍四五動,彼軍為我奔。
虜其名王歸,系頸授轅門。
潛身備行列,一勝何足論。
從軍十年馀,能無分寸功。
眾人貴茍得,欲語羞雷同。
中原有斗爭,況在狄與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辭固窮。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唐朝河南府鞏縣(河南鄭州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集為《杜工部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
3.唐代詩人杜甫寫的《前出塞》的這首古詩的詩句具體是哪幾句
《前出塞》
杜甫·唐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嬰禍羅。
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
棄絕父母恩,吞聲行負戈。
譯文:悲傷凄涼的離開家鄉,來到遙遠的交河城。衙門有規定的路程期限,否則就得設法逃離觸犯法律的責難。您擁有廣闊的疆域領土,為什么還要再爭奪無度?辜負父母的養育之恩,暗自悲泣卻不敢言,背起兵器踏上征程。
戚戚:愁苦貌。因被迫應往,故心懷戚戚。
悠悠:猶漫漫,遙遠貌。交河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縣,是唐王朝防吐蕃處。
公宗:猶官家。有程期,是說赴交河有一定期限。
擴展資料:
《前出塞九首》當作于天寶十載(751年)左右,一說作于天寶十一載(752年),是一系列軍事題材的詩歌。這個時期還是唐朝的生長期,伴隨著生長期的,是唐朝在軍事上的擴張期,朝廷上上下下的預估大多是樂觀的,杜甫卻對唐玄宗的軍事路線不太認同。
朱鶴齡說這九首詩是為天寶末年哥舒翰用兵于吐蕃而作。唐玄宗即位以后,為了滿足自己好大喜功的欲望,在邊地不斷發動以掠奪財富為目的的不義戰爭。
天寶六載(747年)令董延光攻吐蕃石堡城;天寶八載(749年)又令哥舒翰領兵十萬再次攻打石堡城,兵士死亡過半,血流成河;天寶十載(751年)令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攻南詔,死者六萬;又令高仙芝攻大食,安祿山攻契丹,兩地百姓深受其苦。這組詩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創作的。